智能手环生产厂商Jawbone打算卖掉自己。早在几个月前,Jawbone就已经停产了up系列手环,并将剩余的手环打折卖给经销商。有传言称,由于持续陷入财务危机, Jawbone的主要贷款方BlackRock将该公司的股票价值从原先的5.97美元/股下调到不到1美分/股。 有不少人因此开始质疑起了可穿戴设备的前景来。但是且慢,可穿戴设备又不是单单只包含了一个智能手环而已,普罗大众眼中的“黑科技”Google Glass、HoloLens等等都可以归为智能穿戴设备这一类当中。当然,更不能不提智能手表。如果说智能手环注定走向没落,最后补刀的,未必就不会是它的这位老大哥。在百度上搜索“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以及“智能手表”,搜索结果数目差别很大。可以发现,智能手表的搜索量要远远大于智能手环以及可穿戴设备。

百度指数也如实反映了这个结果:  这是一组很有意思的数据。在笔者接触到的人中,大部分都是有智能手环的,可是智能手表的使用者却并不多;而以上的统计结果则显示出了,无论是用户搜索,还是媒体报道方面,智能手表都要占据优势。那么,为何我们戴着手环,心里却在想着手表呢?众所周知,影响一件商品销量的原因不少,但是价格绝对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智能手环之所以如此快速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低廉的价格。与Apple Watch动辄好几千,其他智能手表也不下一两千的价格相比,智能手环二三百元的价格是极具吸引力的。而相对于智能手表,手环的另一个优势就是优秀的续航能力。智能手环可以做到一周以上充一次电,可反过来,续航最好的智能手表连这一半的时间都达不到。可是在使用过一段时间智能手环以后我发现,手环的局限性依然很大。首先,基本的计步和监测功能,手机就可以提供,而且手环也要跟手机连接以后才能查看具体数据,并不能够算方便;其次,大部分智能手环由于没有显示屏,戴在手上反而更像一个装饰品,因为基本上没有人会用它来接受信息,它也无法提供这样的功能。这就催生了一批主打样式的手环,例如这样: 而有的智能手环则干脆就添加了显示屏,以迎合用户的需求: 如此一来,无疑进一步模糊了手环跟手表的界限。可是这让消费者开始变得疑惑起来,到底这货是手环还是手表?如果我需要一个显示屏,那为什么不干脆买个智能手表呢?事实上,现在的智能手环已经无法单纯靠基本功能吸引消费者了,不少手环厂商打出了差异化竞争的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加入交通卡支付的功能,这的确能吸引一部分用户,但更加凸显了智能手环定位的尴尬。而受限于体积,手环也无法支持像手表那样全面的功能。如今,能量消耗、步数、睡觉时间、心率等各项指标变得触手可及,已经有更多的可穿戴设备独立于手机。既然要独立于手机而存在,那显示功能就必不可少。这方面智能手表有着天然的优势。此外,大部分智能手表都有自己的独立的操作系统,有自己的交互逻辑,不说别的,光是虚拟表盘的更换所营造出来的科技感跟豪华感,就是手环不能比拟的。手表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商品,已经存在了好几百年,智能手表所要做的,只是把手表变得更加智能,更加迎合人的需求,所要付出的代价远远小于智能手环这样新生的事物。但是面对新事物时,普通消费者优先考虑的依然会是成本。同时,消费者在可穿戴设备方面保持消费理智,是因为这些仍非必需品。但是摩尔定律使得科技领域的产品快速迭代变成人人皆可使用的商品,而移动端的信息获取也变得愈发重要,这是接下来智能手表绝佳的机会。短期来看,智能手环的确销量可喜。但是如果眼光稍微长远一点就会发现,智能手表的消费盈余是要远高于智能手环的。如果你感受不到,不妨想想十年前你们手中的功能机和智能手机吧。所以先别急着哀叹,Jawbone卖掉的,大概只是智能手环的未来。
(责任编辑:sgxyc8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