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拼图”八年,紫光“芯”碎
时间:2021-07-10 16:59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在紫光国微总市值刚刚突破千亿门槛的第二天,其母公司紫光集团就收到了来自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纸公文:
紫光集团发布公告称,将依法配合法院审查,积极推进债务风险化解工作,支持法院依法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 近些年,紫光集团通过“买买买“的方式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集成电路企业,且被称之为芯片领域的资本并购者。 虽然集团掌门人赵伟国毫不避讳其资本运作方式,将其解释为“资本并购只是手段,科技产业才是根本”。但目前看来,紫光集团似乎正面临被自己曾经掀起的资本风暴吞噬的危机。 债务危机酝酿已久事实上,此次紫光集团被债权人申请破产重组并不意外,观察紫光集团近几年的财务状况,就可以发现这家中国最大综合性集成电路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几乎一直在高负债运营。 紫光集团以往披露的信息显示:截止 2017 年末、2018 年末、2019 年末、2020 年上半年,公司合并报表资产负债率分别为 62.09%、73.42%、73.46% 和 68.41%,公司负债率长期居高不下,多次陷入债务困境,经营流动紧张。 截止 2020 年 6 月末,紫光集团总资产 2966.49 亿元,总负债 2029.38 亿元,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41.64 亿元,货币资金 515.63 亿元,短期借款 327.48 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466.8 亿元。 尽管总资产接近 3000 亿,但几乎与总负债相抵。再看紫光集团近几年的财报,2017 年至 2019 年全年营收分别为 390.71 亿元、483 亿元、766.56 亿元,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为 10.61 亿元、-6.31 亿元和 14.30 亿元,资金流动性略显紧张。 到了 2020 年上半年,紫光集团营业利润为-40.38 亿元,亏损同比扩大 10.71%;净利润为-45.44 亿元,亏损同比扩大 23.01%。其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33.80 亿元,亏损同比扩大 5.76%, 资金流动性紧张直接导致债券偿还的不确定性,今年 2 月,紫光集团发布公告称,因公司资金流动性紧张,“19 紫光 02”债券利息和回售资金的兑付存在不确定性,“19 紫光 02”发行总额为 20 亿元,计息期限自 2019 年 3 月 25 日至 2022 年 3 月 24 日。 在此之前,紫光集团也已经多只债券违约,频繁违约下,该公司的相关债项信用等级被国内规模最大的评级机构中诚信国际多次下调,从 AAA 下降至 B。 时至今日,紫光国微债权人徽商银行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声请对紫光集团的破产重组,紫光集团旗下上市的两家公司,紫光股份与紫光国微也相继发布公告,债权人提出的重整申请是否被法院受理以及紫光集团是否进入重整程序尚存在不确定性。 信奉“资本换技术”的紫光集团紫光集团资产负债高,与其大举并购密切相关。 紫光集团的前身是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起步于 1988 年。1993 年,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改组成立清华紫光集团总公司。 2009 年,紫光集团引进新的管理团队,北京健坤集团以 49% 的股权入股紫光集团,持健坤 70% 股权的股东赵伟国先后出任紫光集团的总裁和董事长。 出身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赵伟国认为,在我国芯片总体落后的背景下,如果完全从零开始做研发,可能永远落后,“好不容易你研发出一个产品,但等你研发出来,那个产品已经落后了,你就只能一直追、一直追,也不一定能追上”。因此赵伟国选择通过大举并购的资本运作的方式操盘紫光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阵并购狂潮:
另外,在存储芯片领域,紫光集团与西部数据共同成立合资企业紫光西数,收购存储芯片公司武汉新芯,后又在武汉成立长江存储。 正如赵伟国所期望的那样,紫光集团通过一系列并购一跃成为行业领先,但另一方面,紫光集团也必须面临大举并购之后留下的巨额债务。 芯片行业技术门槛高,自主研发新技术的代价大,因此并购是众多芯片企业在拓展版图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途径之一,就算是业界领先且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英特尔、英伟达以及 AMD 也会通过并购的方式扩展业务,并购本身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并购也需要考虑自身经济情况。如今正在收购赛灵思的 AMD 曾在为了拓展高端 PC 芯片业务,以 54 亿美元收购 ATI Technologies,但也因此埋下祸患,2006 年债务升至 37 亿美元,2007 年达到 50 亿美元,彼时负债累累的 AMD 险些被赛灵思收购。 同样是在芯片领域,紫光集团能否像 AMD 一样顺利走过自己的至暗时刻呢? (责任编辑:sgxyc888) |